时间:2023-05-15 20:52:54 | 浏览:194
拼音Huánɡ Sǎnɡ Yú
别名嘎牙子、黄腊丁、黄鳍鱼、鰑丝、央丝
来源鲱形目鲿科(鮠科)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 (Rich.),以全鱼入药。
生境分部长江、黄河、珠江、西江及黑龙江流域。
功能主治袪风,利水。尚可治小便不利等。
复方治水肿:黄颡鱼3条,绿豆1两,大蒜3瓣,水煮烂,均2次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Huánɡ Sǎnɡ Yú
别名鲿(《诗经》),扬令、黄颊鱼、黄鲿鱼(陆玑《诗疏》),黄鱼(《医学入门》),黄樱(《医林纂要》),黄骨鱼(《本草求原》),黄刺鱼(《随息居饮食谱》)。
出处《食疗本草》
来源为鮠科动物黄颡鱼的肉或全体。
原形态体长约20厘米以上,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不突出,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颌及口盖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眼间距隆起。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末端可延至胸鳍基部,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鳃孔大。全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背鳍Ⅰ,6~7,位于胸鳍的后上方与腹鳍的前上方,有硬棘,棘后缘有锯齿。胸鳍Ⅰ7,硬棘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为36~47个,后缘为11~16个。臀鳍条21~25。脂鳍末端游离,较臀鳍短,并与之相对。尾鳍分叉。体呈黄色;背部黑褐色,体侧有宽而长的黑色断纹;腹部为淡黄色,尾鳍上下叶各有黑色的纵纹。
生活于江河、湖泊中,白天栖于湖水底层,夜则浮于水面觅食。产卵期一般在4~5月间。
生境分部分布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等流域。
性味甘,平。
①《日用本草》:"甘,平,有小毒。"
②《东医宝鉴》:"性子,味甘,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平。"
功能主治利小便,消水肿,敷瘰疬。
①陶弘景:"醒酒。"
②《日用本草》:"祛风。"
③《纲目》:"煮食消水肿,利小便;烧灰,治瘰疬久溃不收敛及诸恶疮。"
④姚可成《食物本草》:"主益脾胃和五脏,发小儿痘疹。"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注意①《日用本草》:"发风动气,发疮疥,病人尤忌食之。"
②《纲目》:"反荆芥。"
复方①治水气浮肿:黄颡三尾,绿豆一合,大蒜三瓣。水煮烂,去鱼食豆,以汁调商陆末一钱服。(《医林集要》)
②治瘰疬不问破与未破:黄颡鱼破开,入蓖麻子二、三十个在肚内,以绵缚定,于厕坑内放,冬三月,春、秋二月,夏一月,取出,洗净,用黄泥固济,文武火煨带性,烂研末,香油调敷。(《普济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拼音Huánɡ Sǎnɡ Yú
英文名Yellow catfish
别名鲿、扬、黄颊鱼、黄鲿鱼、黄扬、黄鱼、黄樱、黄骨鱼、黄刺鱼、河龙盾鮠、黄腊丁、黄鳍鱼、嘎呀子
出处出自《食疗本草》。 《纲目》:黄颡,无鳞鱼也,身尾俱似小鲇,腹下黄,背上青黄,鳃下有二横骨,两须,有胃,群游作声如轧轧,性最难死。
来源药材基源:为鮠科动物黄颡鱼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eud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
原形态黄颡鱼,体长约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最长,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背鳍1,6-7;不分枝鳍条成为硬棘,棘后缘有锯齿。胸鳍I,7,硬棘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为36-47个,后缘为11-16个。臀鳍21-25。脂鳍末端游离,较臀鳍短。体呈黄色,背部黑褐色,腹部为淡黄色,尾鳍分叉,上、下叶各有黑色的纵纹。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为生活于江河、湖泊常见的1种底层鱼类。喜栖于有腐败物质的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食性广,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等流域。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体长约20cm,表面褐露,光滑,无鳞。全体灰黄色,背部较浅,腹部鲜黄色,体侧有绿灰色的暗斑及灰褐色的切痕状斑点。头扁宽而秤坦。眼小,侧上位,两眼之间有一纵沟。头部具四对须,上颌须长及胸鳍基部。背鳍两个,第1背鳍具强大锯齿形的硬棘,第2背鳍为脂鳍。胸鳍具1对强棘,棘的外缘有1对锯齿,内侧有强大 锯齿。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利水;解毒敛疮。主水气浮肿;小便不利;瘰疬;恶疮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00-200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
注意1.《日用本草》:发风动气,发疮疥,病人尤忌食之。
2.《纲目》:反荆芥。
复方①治水气浮肿: 黄颡三尾, 绿豆一合,大蒜三瓣。水煮烂,去鱼食豆, 以汁调商陆末一钱服。(《医林集要》)②治瘰疬不问破与未破: 黄颡鱼破开,入蓖麻子二、三十个在肚内,以绵缚定,于厕坑内放。冬三月,春、秋二月,夏一月,取出,洗净,用黄泥固济,文武火煨带性,烂研末,香油调敷。 (《普济方》)
各家论述1. 陶弘景:醒酒。
2.《日用本草》:祛风。
3.《纲目》:煮食消水肿,利小便;烧灰,治瘰疬久溃不收敛及诸恶疮。
4. 姚可成《食物本草》:主益脾胃和五脏,发小儿痘疹。
摘录《中华本草》
众所周知,黄颡鱼又被称为黄骨鱼,嘎鱼等!虽然钓这种鱼不需要很高的钓技,就算是新手,只要遇到好天气,同样也能鱼获满满。但是以我三十年的作钓经验来看,黄颡鱼也并不傻,不会随时随地在那里等着让你去钓。所以要想钓好这种鱼,以下这霸气的六字诀还真不能
黄颡鱼拼音Huánɡ Sǎnɡ Yú别名嘎牙子、黄腊丁、黄鳍鱼、鰑丝、央丝来源鲱形目鲿科(鮠科)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 (Rich.),以全鱼入药。生境分部长江、黄河、珠江、西江及黑龙江流域。功能主治袪风,利水
黄颡鱼又称疯鲿,是辐鳍鱼纲鲶形目鲿科一种常见的淡水鱼,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在长江上游川渝、贵州俗名 黄辣丁,下游江苏、上海和浙江一带俗称䱀䲉鱼,南昌称为黄牙头,长沙称为黄鸭叫,广东俗称黄骨鱼,黑龙江流域俗称嘎牙子。黄颡鱼多在静
春天马上就要过去,初夏的来临,钓鱼的热情又该高涨。在春季天气温度变化太大,水里温度也低,所以春季钓鱼空军较多,那么我们如何进行垂钓呢。如何去选择合适的钓位,钓点,都值得仔细的分析!黄颡鱼,又叫黄骨鱼,昂刺,黄丫头,还被钓友戏称为“黄军”应全
黄颡鱼也叫昂刺鱼、黄骨鱼,由于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所以是很多钓友最爱的鱼种之一,同时由于其咬钩很凶猛,不像别的鱼犹犹豫豫的,所以垂钓起来感觉很爽。今天科学就来说说说钓黄颡鱼的方法。天气黄颡鱼理论上一年四季都会开口吃饵,但是最好钓的季节是
昂刺鱼是自然水域最常见的鱼种之一,因吞钩凶猛、性子“直爽”而备受钓鱼人青睐。昂刺鱼的学名为黄颡鱼,又称为黄骨鱼、黄鸭叫、黄辣丁、嘎牙子等等,身体偏黄、无鱗,共四对须,背鳍胸鳍均有刺并带一定毒性。这种鱼广泛分布于各大淡水水域中,正常生存水温为
排除偶然的不确定因素,多数原因,是因为我们不敢也不愿意相信“虚幻”的梦想。小的时候,经常吃我妈做的红烧黄颡鱼,记忆中,吃黄颡鱼的日子都是夏天,后来,黄颡鱼涨价了,家里就逐渐吃的少了。最近几年,我和爸妈一样,美味且好吃的黄颡鱼再次勾起了我们一
今天深圳喂鱼哥老李给大家讲解一下野钓黄颡鱼的方法和技巧,黄颡鱼属一种常见的淡水鱼。体延长,稍粗壮,吻端向背鳍上斜,后部侧扁。黄颡鱼俗称嘎牙子、黄刺鱼、黄辣丁、黄骨鱼。它个体较小,体形扁长,眼小无鳞,头与腹面宽平。长有四对胡须,周身布满黏液,
点击右上角的红字,关注【村小农网】 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黄骨鱼别称黄颡鱼,营养价值比较高,经常食用可以促进骨骼和大脑的生长发育,能够提高免疫能力。黄骨鱼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铜、铁等微量元素以及多种矿物质,男女老少都适合吃。下面跟随村小农网一
黄颡鱼俗称黄蜡丁、黄骨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喜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该鱼属温水性鱼类,最佳生长温度为25 ~ 28℃。很多钓友都
很系统全面的介绍钓黄颡鱼黄颡鱼,湖南人称它“黄鸭叫”,湖北人称它“黄骨鱼”,安徽人称“昂刺”,也有叫它“黄嘎牙”、“黄辣丁”。从它这么多名字就可以看出,黄颡鱼分布很广泛。其肉质鲜美,吃钩很实,是很多钓友钟爱的鱼品种之一!我以自身在华中、华东
时间:2020年8月2日钓点:流溪河高增高速桥下1、原有的四支三米竿,当分配二支钓翘、二支钓黄骨时,黄骨的竿数总不够,虽然有带1.8米的路亚竿,但是就算能抛到与三米竿相当的钓点,可是效果却很不理想,经常三米竿上鱼短竿却没动静,于是又补充二支
才隔一天没钓就不自在,用过这黄骨鱼钓法,才知钓鱼真的会上瘾。说实话,钓了这么多年鱼,至今才发现,也就只有垂钓黄颡鱼没有空军过了,这类鱼虽然生长速度特别慢,但吃食却异常的凶猛,所以“对付”黄颡鱼远没有钓鲫鱼那么困难,就本人而言,一周钓上五六次
我国江河湖泊中有一种名叫“黄颡鱼”的野生鱼,在过去,黄颡鱼因为个头小、产量低,食用价值未被充分重视,但就营养和风味而言,黄颡鱼丝毫不输草鱼、鲤鱼等淡水鱼,这种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没有小刺,滋补和药用价值也很高,无论是炖汤还是红烧,味道都堪
黄颡鱼又被称为“黄骨鱼”,蒸炒煎煮炸,做法多种多样,不仅如此,现在还深受养殖户们喜爱,因为今年的黄颡鱼价格十分走俏!今年黄颡鱼的价格上涨武汉市江夏区鲁湖渔场黄颡鱼养殖户周聪表示他们家的黄颡鱼十天前就卖光了,今天是过来买鱼苗。武汉市江夏区鲁湖